当“针织大师——双机协同AI智能机器人”项目赫然出现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名单行列,获奖团队成员心里的温度,在冬的冷冽中滚烫得接近沸点。第一次,在2020年岁尾,“挑战杯”金奖与亚盈(中国)官方网站紧紧联在了一起!
这项金奖,填补了学校在“挑战杯”顶级奖项上的空白,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迈上又一个新台阶,实现了近20年来全省高职院校在该类赛事国赛金奖零的突破。
项目负责人孙凯和其他成员刘月昊、魏柯、燕龙帅、姜云飞、程小龙、周鹏、张景源、梁红杰、胡颖芳,聚集在指 导教师辛海明的身边,感慨着这一次从“0”到“1”的跨越。数百个日夜,艰辛的挑战之路,荣誉背后隐藏的辛酸与付出,让师生间多了一份无穷的回味。
源于实践 选题锁定“针织簇绒行业”
“针织大师”团队的选题灵感则来自孙凯在高中及大学时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孙凯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到,目前纺织厂和地毯生产商中产品缺乏竞争力,无法满足客户订单及个性需求,因此造成订单大量流失。中小地毯企业难以实现技术转型升级的改造,使探索中的孙凯开始展开了联想并作出了一个预言,针织行业的未来必将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时代。
有了这个想法,在了解“挑战杯”创业竞赛后,孙凯和9名来自机电亚盈(中国)官方网站、信息亚盈(中国)官方网站、经营亚盈(中国)官方网站“志同道合”的潍职学子组建了“针织大师”团队,团队的主要成员来自于机电工程亚盈(中国)官方网站机器人创新设计社团,孙凯为社长,社团指导老师辛海明在机电产品自动化,智能化方面颇有经验,在了解到针织大师团队的想法后,便对此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科研与育人水乳交融”,这也正是他多年来追求的事情。就这样,辛老师成为这个团队的主要指导老师。
此时正处于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时期,纺织市场迫切需要精度高、效能优、工艺新的生产设备。在推动现代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针织簇绒机是关键装备。目前实现全自动电脑针织簇绒机装备国产化及自主化已刻不容缓。但国产机型开发不仅面临高速稳定运行、消除起底废纱、平稳编织、精确协调控制和针织物模拟、机联网等技术难题,还必须面对国外专利技术壁垒。
经过一番论证和调查后,团队成员决定将眼光锁定在“簇绒机”,要在“织毯所见即所得”这个项目上做文章。
2018年6月,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始推荐立项,这是学校为大学生创客搭建的一个舞台,获得立项的项目将获得许多政策支持。孙凯和同伴们认为把项目从“想象”变成“现实”的机会来了。他们熬了几个通宵完成了《针织大师-双机协同AI智能机器人》项目申请书,其中提到的“织毯所见即所得”生产模式吸引了评委,并以最好成绩获得了立项资格。
对于进军像“挑战杯”这样的竞赛,这份创业计划书还缺少诸如核心技术等方面支撑。“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若想在竞赛中取胜,还需要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多次向校内外、研究院等专家请教,团队10人也参与到老师们的科研项目中汲取养分。
终于“针织大师”项目有了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在双机协同AI智能机器人的开发设计中,他们拥有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有了准确的选题定位,有了富于竞争力的技术,有了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针织大师”团队开始了探索之旅。
关卡重重阻挡不住挑战的脚步
备赛过程一年有余,但团队研发之路的起点却远早于此。
早在2018年10月,团队成员们在潍坊中小地毯生产企业等工作现场,坚守在数据采集一线。一次次的现场经历,让大家不断发现、改正问题,逐渐找到技术突破口,在电动簇绒枪基础上加入团队的创新理念,为实现织毯所见即所得开发提出重要的技术创新点。
2019年12月,团队收到“挑战杯”校内选拔赛的通知,已在创新之路“小有成绩”的孙凯深知,问鼎“挑战杯”绝非易事。
无论是比赛的前期准备还是进行过程,都无比辛苦。成员们因专业不同造成的困难开始显现,往往是“你有时间,我上课”;英语四六级考试、期末考试频频与研讨时间“撞车”;疫情来袭,更是打乱了大家的阵脚……而这些,都没有阻挡他们挑战的脚步。
白天时间不统一,那就晚上做项目。在准备校赛阶段,团队成员几乎是吃住在实验室。疫情导致了空间隔断,那就“云端”相约。在省赛备赛期间,他们第一时间调整工作方案,利用线上平台梳理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刘月昊等人在家乡走访当地企业,将生产现场模型制作前移,为成果展示环节增添了不少亮色,团队成员魏柯则每天与周边的地毯生产企业和地毯设备生产企业线上交流长达两三个小时,获取地毯设备行业的相关数据,为数值模拟单元提供了许多重要参数……
在这些日子里,熬夜成为常态。为了将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大家一起对课题进行着不断地研究、修改、完善。直到比赛前的十分钟,大家还在对汇报内容进行着精进和改善,尽力把成果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最终,他们带着140多页的计划书从全省97所高校的8320件参赛作品中冲了出来,拿到了“挑战杯”国赛的“入场券”。
全国决赛即将来临。此时团队接到竞赛组委会通知,国赛规则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一些工作要从头开始。为了呈现更完善的计划书和现场汇报材料,队员们团结协作,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将之前已经五易其稿比较完善的计划书进行了“大换血”。当一本100多页的计划书、20多页的汇报PPT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时,他们看到它的“蜕变”——原来许多无法解决的“瓶颈”突破了,计划书更完善了。
千锤百炼在挑战中不断蜕变
经历一年多的考验,一路从校赛、省赛冲到国赛,最后登顶夺金,成为学校在“挑战杯”赛事上获得金奖的首支团队,不仅为学校带来光荣,每个团队成员也收获了“心中的金牌”。
整个比赛,团队经历了“苦思冥想”定选题、“频吃闭门羹与排除万难”进行调研、“彻头彻尾”置换报告结构、“千锤百炼”打磨报告的过程。600多个日夜大多是单调又枯燥的,2个省、百余个现场调研,10万+的簇绒数据库取样,1000多次实验数据更是疲劳与紧张交织的;5000多分钟的演练打磨、80多个版本的PPT修改、60多个版本的路演稿推敲、120多个答辩问题的思考是煎熬而又充实的。但是,这些努力让当初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团队取得了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著等十五项国家专利,两项集成电路专有权并发表EI论文一篇。
“‘挑战杯’的魅力,远不止成果获奖时的喜悦,更多的是在未知的创新道路上坚持。”孙凯说,参加“挑战杯”,让我对本专业有了全新的认知。拿奖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想真正将其推向应用,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路还很长。这一技术,对当前整个中国的针织簇绒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接下来,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把项目逐渐变成现实。
金奖只是一颗种子,变成参天大树,或许还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需要更多人的关心和支持。如今,“挑战杯”已落下帷幕,而“针织大师”团队成员的“挑战”之路却依然在继续……
沃土培育 “金种子”茁壮成长
“站在我们身后的是学校领导和老师,这个金奖,成绩属于学校。”孙凯说,如果说“针织大师”团队是“挑战杯”金杯顶上最闪亮的部分,那么学校和老师就是支撑它屹立不倒的杯座。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得到泰山学者单东日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终身教授申作军的指导。为了更好地在答辩中胜人一筹,有多年指导学生创新经验的魏冲老师在语速、语调等细节拿捏上,一遍遍做示范。即便是深夜给老师打电话请教问题,老师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回复。
每一次比赛,总有老师默默陪着他们。国赛那天早8时,辛海明老师把他们送到赛场门口,再三嘱咐他们“稳扎稳打,不要有后顾之忧。”
荣耀的背后,除了团队成员们的夜以继日,老师、专家们的悉心指导,还离不开学校的助力。团委学生工作处、创新创业亚盈(中国)官方网站、机电工程亚盈(中国)官方网站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提供资金、场所、政策等支持,并打破亚盈(中国)官方网站、学科间的交流阻塞,推进多学科协同育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破冰”行动。与此同时,学校实施“一院一赛”项目,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亚盈(中国)官方网站—社团”三级全覆盖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大学生科技节、“扬帆科海”学生科技创新讲坛等一批有生机、受追捧的特色科创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得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今天的“挑战者”,就是明日的“圆梦人”。当前,孙凯已注册成立亿爱智能科技(山东)有限公司,项目实现落地运营。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个优秀的创业之星正冉冉升起。
(陈颖 崔娟 李慧敏)